预计4月产地煤价将保持上涨态势,但涨幅有限
其中,煤炭企业实现地质透明化、装备高端化、作业少人化、操作平台化、管理信息化、队伍职业化、运营协同化,打造高度集约、多点协调的全新智能化开发、开采模式,是煤炭企业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路径。其二,煤炭企业要加快突破碳的全面捕集利用技术。
煤炭企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绿色发展等举措来提高抗风险能力将是必然趋势。第二,煤炭产能将很快达峰,之后将是存量煤炭产能的竞争和博弈。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从近5年的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来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比率分别为62%、60.4%、59.2%、57.7%、56.8%,平均占比每年以1.3%的速度下降,按照此速度推算,2025年、203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比率可能分别降到50.3%、43.8%,即使下降速度再快一些,未来10年内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比率仍占据主体地位。从当前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来看,煤炭结构性供应紧张的情况时有发生,新能源当前布局增速及稳定性尚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增量需求,煤炭仍将是重要的基础能源。
煤炭企业通过加快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绿色发展等举措来提高抗风险能力将是必然趋势。其中,煤炭企业实现地质透明化、装备高端化、作业少人化、操作平台化、管理信息化、队伍职业化、运营协同化,打造高度集约、多点协调的全新智能化开发、开采模式,是煤炭企业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路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郭中华在《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将通过提高矿区地质保障程度、优化煤炭资源开发布局、推动煤炭科技创新发展等,提升煤炭供应保障能力。
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和监管监察执法,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民爆、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在重点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①提升供应保障能力,让压舱石更稳更牢毫无疑问,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让煤炭上下游压力倍增。
《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煤炭行业大数据体系建设,促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与行业大数据融合,构建全国煤炭产供需与主要产煤省(自治区)、主要中转地、大型企业有机结合的煤炭智慧物流网络系统。另外,随着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步伐加快,未来煤炭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
这也要求我们按照国家相关规划,加强煤炭产供运销体系建设。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矿山生态修复。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在绿色矿山建设中,黄河流域煤炭产业生态治理备受关注。
(以上文字摘自《人民日报》3月13日刊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链接十三五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六个增加1.产量增加我国煤炭产量由2016年的34.1亿吨增加到2020年的39亿吨,年均增长3.41%2.单井规模增加全国煤矿平均单井规模由35万吨/年增加到110万吨/年,增长214.3%3.效益增加煤炭采选业利润总额由2016年109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222亿元,增长103.7%4.效率增加全国煤矿年人均工效由925吨提高到2600吨以上,增长181%5.职工收入增加大型企业煤矿职工平均工资由5.9万元左右增加到2020年8万元左右,增长35.6%6.保障能力增加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多处,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高五个提高1.机械化水平提高通过关闭退出落后产能和小煤矿,全国煤矿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8.86%2.智能化水平提高随着煤矿智能化开采示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煤矿智能化政策措施支持,全国已建成400多个智能化开采工作面3.清洁生产与利用水平提高煤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无煤柱开采的绿色开采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原煤入选(洗)率达到74.1%,比2015年提高8.2个百分点;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处置利用率、井下瓦斯抽采利用率分别达到78.7%、72.2%、44.8%,比2015年分别提高11.2个百分点、8.0个百分点、9.5个百分点4.职工整体素质提高随着大型现代化煤矿特别是智能化煤矿建设,煤炭采选业正在由传统的煤矿生产向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运营转变,煤矿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煤矿职工整体素质大幅提高5.产业集中度提高通过加大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煤炭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加,2020年前8家煤炭企业产量18.55亿吨,占全国的47.6%,比2015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四个减少1.落后产能减少累计退出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超过10亿吨2.煤矿数量减少由2016年的11000处左右减少到目前的约4700处3.从业人数减少由350万人左右减少到目前的203万人左右4.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减少事故起数由2015年的344起下降到2020年的122起;死亡人数由588人减少到225人,百万吨死亡率由0.159减少到0.059三个基本稳定1.煤炭价格基本稳定在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与基础价+浮动价定价机制下,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始终稳定在550元/吨的绿色区间2.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全国煤矿供应保障能力提高,大型现代化煤矿生产弹性增加,全国煤炭铁路运输能力大幅提高,运输瓶颈制约大大缓解,全国没有出现大范围供应紧张态势3.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基本稳定随着中长期合同制度不断完善,煤炭上下游企业之间逐渐由短期客户关系转为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大型重点用户之间3年至5年战略合作越来越多(以上内容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新闻发言人张宏提供)。三是通过煤制油、煤制气等技术,实现煤炭低碳化利用。刘峰举例说,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应组织成立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机构,开展煤炭转型研究,发展低碳技术,构建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煤炭企业减碳目标数据库等。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早前发布的《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来看,十四五期间,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将进一步优化,以提高保障能力。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大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张宏指出,随着东北、京津冀、华东、中南、西南等主要产煤地区产量大幅下降,全国煤炭生产越来越向晋陕内蒙古集中,全国煤炭产能总体宽松与区域性、品种性和时段性供应紧张的问题并存。
推动煤矿、油气田、电厂等智能化升级,开展用能信息广泛采集、能效在线分析,实现源网荷储互动、多能协同互补、用能需求智能调控。建设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和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
支柱能源意味着一旦别的能源出问题,煤炭能顶上对此,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分析认为,宏观经济稳定向好发展,将带动煤炭需求继续增长,但国家强化节能减排等因素将抑制煤炭消费的增速。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仅山西、陕西、内蒙古三地的原煤产量就达27.9亿吨,占全国的71.5%。战略重组后,国家能源集团、晋能控股集团、山东能源集团、中煤能源集团4家企业煤炭产量超过2亿吨。建设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和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
煤炭在发挥能源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时,要做好顶层设计,将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考虑经济运行恢复情况,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6%以上。
绿色低碳的转型和发展道路,意味着我国将告别高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通过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和制度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煤炭消费强度,是碳减排的重中之重。
刘峰指出,转型需要长期的技术储备支持,十三五期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体系已初步建立。★推动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建设,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
这样的认识是由我国资源禀赋决定的。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牛克洪则认为,十四五时期,绿色发展应贯穿于煤炭开采、加工、利用、转化、综合循环等全产业链,煤炭企业绿色矿山建设应从资源开发方式、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建设等方面着手发力。谈及目前我国煤炭储备体系时,中国煤炭建设协会秘书长徐亮表示,虽然煤炭上下游两端已建立了煤炭产能储备与产品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形成了基础价+浮动价的中长期合同制度,在保障煤炭供需方面实现了基本动态平衡,但在有效储备能力、储备基地建设布局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加强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和监管监察执法,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民爆、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
支柱能源意味着一旦别的能源出问题,煤炭能顶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6.6%,比2015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合理控制煤炭开发强度,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对于煤炭行业而言,碳减排必然会约束整个行业发展。
只要有煤炭在,中国的能源就安全。★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实现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核心需求依靠自保、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我们正深陷于一场争议中,否定煤炭作为未来低排放的一部分,忽视煤炭对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支撑作用。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煤炭仍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压舱石。
在绿色矿山建设中,黄河流域煤炭产业生态治理备受关注。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例如,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基地的定位是控制节奏,安全高效,兜底保障。
加强矿山深部开采与重大灾害防治等领域先进技术装备创新应用,推进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给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路线图,就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等七方面工作做出部署。
发布评论